English

云南边境大毁雷

1999-06-01 来源:光明日报 赵安金 我有话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大面积雷区中埋设的各种地雷外,云南边境还遗留了大量的地雷及爆破器材。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危险性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仅防步兵地雷就有58式、59式、66式、69式、72式、仿PPM—2、PPM—诡雷等,数量达27000多个;还有各种反坦克地雷等雷种以及战争遗留下来的各类废旧炮弹、手榴弹等爆炸物品。

为永久消除边境地雷的危害,1998年6月20日,云南省军区扫雷部队在奋勇扫除雷障的同时,接到上级命令:就地销毁原作战遗存于某仓库的地雷及爆炸物。扫雷指挥部立即成立了以副指挥长胡宏伟为组长、副政委梁蜀生、装技处长张铁兵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销毁问题,并作出了具体部署。

对仓库内的地雷及爆破器材进行清查,弄清品种和数量,是分门别类进行爆炸物品安全销毁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张铁兵带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10多天的认真清查。

由于仓库是洞库,通风不好,空气污浊,储存的废旧地雷及爆炸物有从原老山、八里河东山的野战仓库中回收的,还有第一次大扫雷回收的。很多弹药严重锈蚀,有的木箱腐烂,有的从战场上回收后没有包装,散乱堆放在一起,十分危险,仓库中不时散发出有毒有害气体。清查人员每天在洞库里工作10多个小时,嗓子、鼻孔都“发苦”。经普查,仓库地雷及各种爆炸物品有9类42种达200吨。

为做到安全销毁,指挥部组织了7天的销毁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理论集训和实际操作训练。指挥长李智伦、副指挥长胡宏伟亲自教学,使大家很快掌握了地雷及各种爆炸物的战术技术性能、基本原理和销毁方法。

1998年12月23日,试销毁72式压发雷、58式压发雷、66式定向雷、PPM—2防步兵地雷工作在某边境地区进行,初战告捷,熊熊的大火烧燃了足足半个小时。

12月24日上午,试销毁更危险的防步兵地雷抛撒器、反坦克地雷、69式跳雷等大半车样品工作在某高地雷场进行。李智伦指挥长拖着在第一次大扫雷中摔伤的左腿,一瘸一拐地到现场检查指导试销毁工作的进行。参加过第一次大扫雷的保障队队长王启平组织人员将地雷搬到现场后捆上烈性炸药TNT药块,要试验用爆破方法,销毁地雷。

11时30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准备点火!”

“点火!”

一声令下,“轰隆!”轰隆!”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山摇地动,数百平方米的雷场像刚被深翻过的土地。

这天的五次试销毁作业做到了安全顺利。至此,云南边境大毁雷有了成功的经验和前提。

销毁地雷工作,其危险程度不亚于雷场扫雷,甚至有时候更加危险。如果地雷引信忘记拆除,后果不堪设想。参加销毁地雷的官兵,同样是在同“死神”打交道。

12月25日下午,最后一次爆破之后,张铁兵处长带王启平队长、龙泉排长到现场查看销毁情况。坡陡,土松,张铁兵处长不慎一滑老远。“处长,小心地雷!”龙泉惊呼。张铁兵的脚边,裸露着一枚72式防步兵地雷,是爆破时从坡上滚下来的。“我来排!”龙泉自告奋勇。“你排过没有?”王启平问。“学过。”龙泉说。就在两个人争执的过程中,张铁兵已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把地雷放在手上,用专用工具旋下起爆装置。看到张铁兵安全无恙,大家才舒了口气。

为了确保销毁万无一失,27000枚地雷,他坚持一枚一枚地进行检查。销毁越军59式绊发雷,需把地雷摆在钢筋架上,并点火溶化里边密封的蜡,捅出里边的装药,这样才能使之失效。有一次,在销雷过程中,张铁兵突然发现,不知为什么,在几十颗地雷中有一枚的引信没有拆除。他不顾大火炙烤,冲上前去把那枚地雷拿了下来,避免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

一个多月下来,张铁兵的眼眶都黑了,人也瘦了一圈。

保障队长王启平,一当兵就是工兵。在云南边境第一次大扫雷时担任过排长、副队长,在偏马扫雷时,一次碰上了绊发雷、手榴弹、72式、78式防步兵压发雷组合设置的连环诡计雷,凭着过硬的工兵技术,他安全地排除了险情,荣立了三等功。参加第二次大扫雷后,他担负雷拒爆筒、防雷鞋等危险试验任务,为科技扫雷提供了实验数据。

勤务排长龙泉,毕业于长沙工程兵学院,在雷场上也大显身手。他带着本排的战士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从仓库中把地雷及各种爆炸物搬上车,人就坐在地雷箱上。有时气温突降,在大车箱上冷得牙直打哆嗦,他们便用雨衣挡风,戴上头盔,穿上大衣,每两个人背对背靠在一起御寒。每天下午当作业完毕后,为了忘记疲劳与饥饿高唱起《咱当兵的人》、《军营男子汉》等歌曲。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的体重已下降到不足100斤了。

云南边境大毁雷历时两个多月,胜利完成。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指挥长李智伦说:“销毁在雷场中搜排出来的地雷和爆炸物,以及边境局部战争中遗弃的地雷和爆炸物,是为创造和平安宁的边疆、永久消除雷患,树立我国、我军爱和平、求发展良好形象的具体行动。中国军队用行动为国际禁雷和销毁地雷作出了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